词汇辨析/Privilege

Privilege,或译为“特权”,是女权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高频词汇,它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政治化地使用。“反思你的特权!(Check your privilege)”有人这样吼叫。这或许会让人感到有些愕然——我犯了什么错吗?为什么要反思?

在过去,特权一词一般仅仅指向富家子弟;但是在当代,好像几乎所有人都可以说有特权——中产阶级有特权,白人(或者在国内语境里,汉族人)有特权,大城市的人有特权,异性恋有特权,顺性别男性有特权,甚至说相比于跨性别女性,顺性别女性也是有特权的。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特权作为一种优势(advantage)

最基础地,我们可以把特权理解为一种优势。航空公司的金卡会员可以使用贵宾休息室,这是一种特权。但这不能回答为什么要“反思你的特权”。如果拥有优势就需要反思、就是一种错,那奥运会、甚至任何竞争和比较都会是不道德的,这会让我们陷入平均主义的泥潭。

特权作为一种不公平的优势

在过去,特权一般仅仅指向富家子弟,特别是富家子弟所受的教育(privileged upbringing)。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认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说:“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advantage)”。

譬如,当一个北京长大的人嘲笑四川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我们就可以说,请反思你的特权——北京人普通话更好,不是因为北京人更努力或是更有天赋,而是因为他们的家人和幼儿园老师都可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这种理解承认竞争和比较,但是抗拒不公平的竞争和比较。Affirmative Action(或译“肯定行行动”,例如给贫困家庭的孩子高考加分的政策)就是衍生自这一理解的政策,通过在关键的筛选节点反向赋予特权,使得竞争和比较更接近公平。

不过,上述的理解仍然不能阐明为什么要“反思你的特权”。生于富裕家庭,甚至仅仅是作为一个异性恋,难道就是有错误、有道德瑕疵吗?有时我们并没有批评他人,甚至对他人的困境伸出了善意的援手,为什么还会被人这样吼叫?

特权作为一种霸权(hegemony)衍生的优势

想要理解当今几乎每一个人都会被斥责“反思你的特权”的情况下特权一词所蕴含的意思,我们就不得不先理解另一个词汇,霸权,或者,更具体来说,文化霸权。霸权是支配和主导的地位,而具体到文化霸权,指的就是定义什么是好、什么是坏的权力。

回到刚刚普通话的例子,为什么不能说标准的普通话是值得被嘲笑的?为什么标准的普通话是好的?实际上,普通话的标准音就是北京语音,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就是北方话。换句话说,“普通话说得好”的评价标准,就是掌握在北京人手里的。北京语音何以暗戳戳地成为了“标准”,成为了“普通”?理解到北京的文化霸权其中发挥的作用,就不难理解“反思你的特权!”这句话为什么总是愤怒的嘶吼。

这种定义好与不好的权力是十分隐蔽的。所谓“反思你的特权”,并不仅仅指的是你不能批评他人、嘲笑他人;你甚至不应该怜悯或是“帮助”那些普通话不好的人,因为无论是嘲笑还是怜悯,背后都蕴含了对“北京语音是标准音”这一文化霸权的认可。

因此给弱势群体高考加分之类的Affirmative Action仔细想来实在是滑稽——你先把自己定义为好的,把别人定义为不好的,然后再给别人加分,以此来实现公平,简直是贼喊抓贼。

如果读者阅读过尼采或是福柯,应当不难意识到有多少好与坏根本不是客观标准,而是霸权的衍生物。当田朴珺夸赞“在真正的贵族家里,当我需要wifi 密码时,管家用手托着一个小银盘,银盘放着一个精巧的纸片,上面写着密码”时,很多人都能意识到田朴珺被英国贵族的文化霸权俘虏了;但当“反思你的霸权”这一批评落到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上时,我们很难不觉得这种批评莫名其妙,而这恰恰正是怒吼者们为什么不让你忏悔你的特权、不让你为你的特权致歉,而是要让你“反思你的霸权”。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