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寻找人生意义的途径:诉诸感官、诉诸理性、诉诸渴求、诉诸模铸

从约莫五年前开始,“我为什么要活着”这样的疑问不时掠过我的脑海。2019的春天,我曾试图自杀,从那时起这个问题便在我的脑海里盘亘不去了。就像不想上学的孩子哭闹着问父母为什么要上学,如果不得到满意的回答便决不穿衣出门。2019年的秋天,我写下了“活着的意义就是寻找活着的意义”这篇文章,论证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活着的意义,则明智的选择是要么立即自杀,要么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意义的行动中来。从那时起,又是一年半的时光。本文是我这一年多的寻找的阶段性报告。在本文中,我将介绍并分析四种较为著名的寻找人生意义的途径,即诉诸感官、诉诸渴求、诉诸理性、与诉诸模铸。前两者多见于通俗文化中,而后两者的灵感主要汲取自哲学文献。

在开始论述前,我将先明确“人生的意义”这一个词的定义。本文所述的人生意义,指的是“我选择活着而不是立即自杀的原因”。我是为了追求它而活着。我活着的一切行为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达成它。如果我存活的继续不能使我更加靠近它,我便没有继续存活的必要。

诉诸感官

诉诸感官是其中最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途径。这种途径认为,活着的意义就是感官带来的欢愉。例如疫情后的励志作品《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光》这样说:“…但我们依然要活着,因为只有活着,才能够知道糖的味道是甜的眼泪的味道是咸的,知道阳光打在脸上会带来温暖,知道寒冬的树杈枝头会挂着好看的冰花。”又比如当我在朋友圈里表达迷茫时一位朋友向我推荐的电影《心灵奇旅》。这部电影设定灵魂在降生之前会在“心灵学院”接受培训。心灵学院中有一个灵魂本来非常厌恶人生,不愿意来到地球。但机缘巧合使得它钻进了一个人的身体,很快,它就迷恋上了披萨的香气,糖果的甜蜜,还有梧桐树种子落地时哗啦哗啦的声音。

毫无疑问,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感官的触动总会激起心中的愉悦。甚至对于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人来说,阅读上一段文字中的举例已经足够让人感到欢愉。但我们不禁想问:难道生活的根本意义是感官的触动吗?我们是不是应该不分日夜地蹦迪、暴食、滥交、乃至吸毒?论起触动感官,可没有什么是能和毒品比拟的。更何况,不仅是人有感官,动物也有感官。如果人活着的意义便是获取感官的触动,那么人便不比动物高贵,人生命的逝去也并不比动物生命的逝去值得惋惜。既然我不为每天无数被屠宰的鸡牛扼腕叹息,那么我也没有理由认为终结自己的生命不是一个可以轻易作出的决定。

诉诸渴求

诉诸渴求类似于诉诸感官,但它追求的是更为抽象的、社会性的东西,比如社会地位、他人的信赖和爱、在历史上留名等等。责任感(例如,我上有八十老母下有三岁小儿所以我不能死)也被归类于此。和食欲、性欲、吸毒成瘾这种感官需求类似,对尊重、信赖和爱的渴求似乎是内生的、自发的、无需阐释的、也无法被阐释的。不同的是,首先动物没有这种抽象渴求,其次对这些抽象渴求的追求也很少被批评,因此前文对诉诸感官的批评不能被用来批评抽象渴求。

但诉诸渴求面临的挑战比诉诸感官更多。首先,前文提到的感官和后文将提到的理性,都毫无疑问是人的根本属性。但抽象渴求似乎并不是这样。有些人利欲熏心,有些人闲云野鹤;有些人喜欢结交朋友,有些人内向孤僻。这不禁让人怀疑抽象渴求是社会构建的结果,即,我们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抽象渴求,抽象渴求是社会灌输给我们的。例如,在多偶制的文化中,专一的爱情并不受追捧。如果是社会文化决定了我们的抽象渴求,岂不是去另一个国家生活一段时间、接纳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后,就会发现前半生所做的事情毫无意义?当然,反对者也可以说,不同人有不同的抽象渴求也不代表抽象渴求就不值得追求,例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取向,但不代表人们就不会追求和中意的对象恋爱;此外不同文化中的抽象渴求实际上是某一根本渴求的不同体现形式,例如中国的青春期叛逆体现为渴望早恋、染发,美国的青春期叛逆体现为渴望嘻哈、摇滚,但两者都是叛逆的渴求。也有观点认为,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实际上是延展的生存需求。面包是基础的生存需求,直接来自于生物属性;而社会地位则是为了保障稳定的面包供应。不过,如果抽象渴望是生存需求的延申,那诉诸渴望也不过是诉诸感官的延申罢了。

诉诸理性

诉诸理性(或者泛泛来说,诉诸智慧)是与诉诸感官截然相反的一种尝途径。这一途径认为具有理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试图以“人拥有理性”为前提,以逻辑推导为手段寻求人生的意义。这里举两个例子。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写道,事物的最高目的是把它的功能发挥好。能做出好雕塑的木匠是好木匠,游泳游得快的鸭子是好鸭子。既然人主要、根本、特有的功能是理性,那么人生的意义就是把理性发挥好——换句话说,人生的意义就是去思考。然而,这一论证有一大缺陷。首先,“思考”实在是一个被使用得过于广泛的词汇了。怎么会有人在做事之前不经思考呢?我们口语中说一个人做事不经过思考,指的是他思考不全面,不代表不思考。实际上,只要人是清醒的,他的大脑就一刻也没有空闲,区别只是在思考不同的事物罢了。有的人散步时会思考哲学问题,有的人散步时会对着刚刚路过的美人想入非非。这两者都是思考,只是后者看似更没有价值一点。亚里士多德说人生的意义是思考,但其实我们已经在不停地思考了。

康德在《道德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中写道,(既然是全知全能的神创造了生物,)每一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且这个器官将会是最适于达成该目的的。这很好理解,想象我们设计汽车的时候,我们会为了达成作用来设计零件;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零件的设计来推断它的用途,比如轮胎是圆的,那它大概率就是用来滚的。很多人可能觉得理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生存和获得快乐,但康德认为理性往往给人带来痛苦。康德断言,理性是最适于制造“善”的,因此理性的目的必然是行善。不过,考虑这篇文章使用简体中文写作,我相信我不需要多费口舌为进化论辩护。如果考虑进化论,那康德的观点显而易见是错误的。医学发现人体有很多器官受到进化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影响,而没有成为最适于达成其功效的形貌。所以,通过理性最适合做什么来推断理性的目的,是值得商榷的。

不过,无论是康德还是亚里士多德,都只是一种诉诸理性的尝试,否定亚里士多德或康德不代表否定整条诉诸理性的道路。以人具有理性这一前提出发,我们也可能得到其他有意义的结论。这个观点积极的方面有两个。其一,人,尤其是热衷思考(比如热衷思考人生意义)的人,总是或多或少愿意承认理性的重要地位。科学家也承认,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能否制造和使用工具,这其实也是理性的一种运用。理性确乎是人的一个非常根本的属性。其二,在第一节中,我提出,倘若诉诸感官,那么日夜喝酒蹦迪乃至滥交吸毒便是值得鼓励的生活方式,这是我们万万不愿接受的;而倘若诉诸理性,无论是依照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鼓励思考,还是按康德的理论鼓励行善,都不是什么难以接受的事情。

诉诸模铸

诉诸模铸是与前三种通过诉诸人的某种根本属性的尝试截然不同的路径。这一说法受存在主义的启发。存在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暂时还不存在。对于裁纸刀来说,制造它的工匠知晓它的一切特征。可既然上帝不存在,那又有谁有权规定人的本质呢?没有谁。可我们不能说一个东西没有本质。如果我们不能规定一个东西的本质,那我们该怎么探究它的本质呢?——打个比方,外星人发现了人类的裁纸刀。他们或许会从物理定律分析,发现尖锐的刀刃易于划开纸张;也可以观察裁纸刀的日常,发现两脚兽总是用它来分离纸张。诉诸感官、诉诸理性都采取了第一种方法,可是,倘若相信人有自由意志,那么单凭理论研究是绝无可能弄清人的本质的。举例来说,在杀人案中,凶手比枪更值得惩罚,是因为枪无法自主决定是否射击——一旦凶手按下扳机,枪就必须射出子弹;一旦凶手不按下扳机,枪就决没有能力射出子弹。那么,倘若某种物理学或者生物学定律可以断言凶手是否会在特定情形中开枪,那么凶手便和枪处于同一地位了:一旦凶手处于特定的情形中,他就必须犯下罪行;一旦凶手不处于特定的情形中,他就决没有可能引发凶案。

这么看来,要想研究清楚人的本质,唯一的方法便是观察人的行为。当且仅当人总是裁纸时,我们可以断言人的本质便是裁纸;当且仅当人一看到仇家就扑上去与之搏斗,我们可以断言人的本质便是与仇家搏斗。接着,我们便可以通过“人的本质便是裁纸”或者“人的本质便是与仇家搏斗”这样的前提来论证“人的活着的意义”这样的题目。但是,一个人是否裁纸,是否扑上去与仇家搏斗,是由这个人自己的所作所为决定的。换句话说,不是人生的意义指导着人的行动,而是人的行动模铸了人,继而决定了人生的意义。

不得不承认上述论证很难被直接驳倒。人是自由的,所以妄图以某种理由框定人的行为必然失败。但是,人不一定是像存在主义者宣称的一样是完全自由的。比如,看似人可以自由选择孝顺或忤逆父母,可是这些概念就是由人类的繁殖方式决定的。人类幼崽无法独立存活,所以需要依赖先代。如果不是这样,比如对于一些昆虫来说,幼虫从出生到死亡甚至没有机会看它们父母一眼,根本就谈得上孝顺或者忤逆。我们也知道,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的性格。一些激进者,比如福柯,宣称人受社会规训控制,其实根本没有在思考,只是表演出一副在思考的样子。这有一点像下棋:前三种路径片面强调棋盘和规则的影响,但存在主义片面强调棋手的策略。不过,“人生的意义”究竟和棋盘关系更多,还是和棋手的策略关系更多,的确是说不清的问题。

总结

对于诉诸感官,我承认感官欢愉的存在,但我非常怀疑这些短暂的感官刺激足以成为整个人生意义的基石。诉诸渴求最大的问题是抽象渴求本身便是值得怀疑的。相反,诉诸理性这一路径的前提无懈可击,但从这个前提出发得到有意义的结论的可能性略显渺茫。至于诉诸模铸,在我看来则是最接近真理的一种学说。不过,在某种程度上,它只不过是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转换成了“我该如何行动”这个问题。这四种途径各有千秋,但无一能给出无懈可击的答案。当然,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汗牛充栋,考虑到我有限的阅读量,这篇文章必然挂一漏万。我将在未来持续阅读有关的文献并进行有关的思考,希望能有新的收获。也希望阅读本文的你能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One thought on “四种寻找人生意义的途径:诉诸感官、诉诸理性、诉诸渴求、诉诸模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