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够富有了吗?

根据家里老人的回忆,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的人们逐渐放弃了自己买布缝衣服,而是选择在商场购买工厂生产的衣服。那时,基本上所有的衣服都是均码的。到了80年代中后期,渐渐地才开始分大小号。时至今日,就连以十厘米一号的160、170、180都嫌不舒服,170、175、180这样五厘米一号的衣服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是70年代的人们不知道衣服不合身穿起来不舒服吗?不是的。70年代末的中国大陆,改革开放才没两年,大多数人都是很穷的。而如果分码生产,显然会更加麻烦。根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产量越多,平均成本越低。为了压低价格以增加销售额,厂家尽可能地增加一种衣服的产量——均码。毕竟在那个年代,首要任务是让更多人有衣服穿。160身高的人穿为170身高的人为标准制作的均码,虽然不舒服,至少能穿。但毕竟还是不舒服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渐渐愿意为更舒服的穿衣体验付出更多的金钱。于是衣服的分码就变得越来越细致了。

随着人们变得富有,小众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的例子有很多,除了衣服的码数,还有无障碍设施的修建。从经济上来看完全是得不偿失的——一条斜坡不光占用了比阶梯更多的土地,使用人数还比阶梯要低。残障人士上交的税收,真的能够弥补无障碍设施的花费吗?(本文不从道德角度评判,仅从经济角度讨论)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做这种浪费时间和金钱的事情呢?为什么古人不做呢?因为我们觉得我们自己富有了。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有钱了,稍稍的“浪费”也是被允许的了。例如前两年盛极一时的光盘行动背后反应的粮食浪费问题的本质还是人们都吃饱了。那么我们真的足够富有了吗?不见得。世界上还有多少地方是人类无法到达的?还有多少不治之症?还有多少自然灾害让人们束手无策?

如果我们省下建盲道的钱用于医学研究,我们没准可以在几十年后治愈所有的失明。那么假设让现在所有盲人投个票,决定把税收用于建盲道还是用于资助科研,你猜结果会怎样?

人是短视的。人们总是不顾长期利益。但如同凯恩斯所说,在长期,我们都死了。(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 苏联作为只顾“长期利益”重工业发展而不顾“短期利益”日用品生成的代表,已经解体了近三十年了;英国首相张伯伦作为只顾短期利益而不顾长期利益的代表坚定执行绥靖主义,也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丢掉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采访一下你的爷爷,太爷爷临死前最后悔年轻时候没有干的事情是什么?你爷爷呢?你爸爸呢?如果抛开时代背景,每一代人后悔的东西都差不多。

所以你看——看什么看?我也无话可说啊。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