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性别者,了解一下。

在性少数群体LGBTQIA…中,女同性恋L(Les),男同性恋G(Gay)和双性恋B(Bisexual)这些性取向少数已然得到了社会一定程度的了解和尊重。但非常遗憾地看到,位于第四位的跨性别者(Transgender)和紧随其后的酷儿(Queer)、双性人(Intersex)等性别认同少数却仍然遭受着公众极大的误解,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对同性恋持支持态度的人。

本文将对性别认同这一概念做出一些粗浅的解释,希望能使得大家少一些性别认同少数群体的误解。

性别指定

首先我想问读者一个问题:当你走在街上,看到一个向你迎面走来的陌生人,你会如何判断他/她的性别?电视剧《闯关东》中,用“带把儿的”(有阴茎的)指代在当时根据法统可以继承家业的男性。一般来说,通过如胡子、乳房等不同性别间外貌上的差异,是人们判断一个人性别的不二法门。我们称这些基于身体的不同而产生的分别为生理性别(Sex)。

其次我再问读者一个问题:如果要给亲戚家的小男孩送一个礼物,你会选择洋娃娃还是弹弓?虽然从一个平权主义者的角度来看两者并无差异,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人都会选择送一个弹弓。这绝对不是因为女孩力气普遍较弱而不喜欢需要力气拉弦的弹弓,而单纯是因为刻板印象下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因此,决定一个人与外界社会互动模式的,是一个人的心理而非一个人的身体。(这里忽略了体力劳动者,但在现代社会体力劳动已经越来越少了。)我们称这些基于心理的不同而产生的分别为社会性别(Gender)。

正如即便霍金浑身只有三个手指能动也不妨碍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样,一个人拥有男性生殖器还是女性生殖器并不妨碍其心理的偏好。用生理性别来指定一个人的社会性别是毫无道理的。

性别认同

人非生而知之者,当婴儿刚刚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其灵魂是一张白纸。而随着其成长,其身边的人根据其生理性别而施加给其相应社会性别的刻板印象。例如,拥有男性身体的孩子从小便被教育“男子汉大丈夫,有泪不轻弹!”而拥有女性身体的孩子则不然。由于绝大多数人都受到了带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教育,人的灵魂将逐渐向其身体靠拢。除此以外,在青春期到来后,不同的身体给予其了不同的激素,而这些激素将进一步使得其大脑产生与其生理性别相符合的想法。基于上述两点因素,大多数人的社会性别都与其生理性别相符合。

但是,上述两点因素并非决定性的,只是使得人的灵魂有趋势向其生理性别靠拢罢了。故此,有少部分人的心理性别与其生理性别并不相符就是一件毫不意外的事情了。

性别多元

一般情况下,生理性别只有两种:男和女。而传统观点则进一步认为社会性别也只有两种。这并不是正确的。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在网络聊天时,女生说话经常使用语气词,而男生几乎从来不用。那么,如果一个人说话的时候“有时”使用语气词,那么这个人的社会性别是什么?如果说是男生,那么他使用语气词的频率未免太高;如果说是女生,那么她使用语气词的频率也有些偏低。

我们必须认识到,性别并不是非黑即白,还有灰色,甚至有彩色。性别的刻板印象是方方面面的,一个擅长理科过于文科的人或许同样是个爱哭鬼。人们对于不同事物、在不同时间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实在是再正常不过了的。


综上,一个人的社会性别与其生理性别并无决定性的联系,而社会性别也绝非简单的男女两种。

这并不是他们的错,不是吗?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