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需要专业的科普人才

前两日,去某中学听一个哈勃学者(美国给天文学家的一个头衔)的讲座。我是抱有一定期待的。当我看到他PPT第一页的时候,我就知道他未来一个小时要讲什么了。不太谦虚地讲,如果当场让我上去讲,我也能讲个七七八八。

并不是说他讲得不好。也不是说他准备得不认真。虽然这个领域的确是天体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难道你能和一帮毫无相关基础中学生去讲领域最前沿的东西吗?

显然不能。只能浅尝辄止地讲一下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理论。但这种演讲,为什么不能让相关专业的本科生来讲?

一次科普能否成功,主要有两个要素:其一,演讲者本身的知识素养是否足够。自己都不明白的东西,怎么能给别人讲明白?让本科生去讲最前沿的研究是有点难为他们了,但是这种以普通高中生为对象的科普,一些优秀本科生的知识储备已然足够了。

其二,演讲者是否能吸引听众,使得听众理解演讲者想要传达的内容。这大概是心理学或者传播学研究的内容,我一个理科生不在这里过多置喙。不过,哈勃学者的演讲技巧难道一定比一个本科生高吗?我虽然不知道哈勃学者详细的评选过程,不过肯定是以做研究的能力而不是做演讲的能力作为主要指标的。

而若是考虑到哈勃学者的时间成本,请哈勃学者来给普通高中生做科普,其实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从另一个角度说,之所以会去请哈勃学者给普通高中生做科普,实际上是因为专业科普人才的缺失。相较于科学家,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性质甚至和公众号毒鸡汤写手更加相似。科学家是和自然打交道的,而科普是和人打交道的。很多热爱科学的人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写科普文章,可如果与那些传播谣言和伪科学的文章所获得的阅读量相比,简直是门可罗雀。为什么?因为这些人把写论文的习惯带到做科普里了。

科学家或许有一些超出常人的天赋,可他们也不是全才。能做好科研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不能强求他们去做一些他们不擅长的事情。这一是对科学家头脑的浪费,二是效果也很差。

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从本科开始培养专业的科普人才,或许可以考虑理学院和传播学院联合培养。在NASA的预算表上,每年都有数百万的资金被解释为“科普用途”。虽当今在我国科普更多的是自发的而不是政府资助的,但是让一帮觉得仙人掌能防辐射的人来实现“科技强国”明显是不现实的。中国花了三十年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而在未来的数十年,科普工作也必将成为一个热点。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